为提升赛事活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我国已构建了涵盖制度设计责任落实过程监管和技术保障等全链条管理体系。以下是赛事加强管理的主要措施及依据:
1. 分级分类监管
依据《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实行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结合的分级分类管理,明确国家体育总局地方体育部门及体育协会的监管职责。
2. 办赛指南与参赛指引
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需制定行业标准,涵盖赛事组织条件安全要求服务保障等,群众性赛事需遵循《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四项行业标准》(含办赛指南安全评估导则等)。
3. 高危险性赛事目录管理
公布《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目录(第一批)》(如登山航空运动越野拉力赛等),要求主办方履行审批程序,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1. 主体责任划分
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需通过书面协议明确安全保障责任,承办方需制定安全预案并落实场地医疗交通等保障措施;组委会需设立安保医疗等专门委员会。
2. 人员资质管理
关键岗位人员(如安全员救援人员)需持证上岗;裁判员选拔需公开公正;志愿者须经培训。
3. 信用管理体系
建立赛事组织者及参与者的信用记录,对违规行为采取警告限赛列入黑名单等惩戒措施。
1. 事前审批与评估
高危险性赛事需经审批,强制安全风险评估;所有赛事需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包含“熔断”机制及应急预案。
2. 事中安全监控
实时监测天气场地环境风险;控制人员容载量,设置应急通道;配备安保及医疗救援设备。
太阳成集团tyc122cc3. 事后总结与改进
赛事结束后归档资料,召开评估会议优化流程;对重大隐患整改不到位的组织予以公示。
1. 设施设备安全标准
场地需通过验收并定期维护;保护装备消防设施须完好有效;危险品管理需合规。
2. 应急预案与演练
制定涵盖天气突变设备故障公共安全事件的预案,并定期演练。
3. 保险保障机制
鼓励主办方为参与者购买公众责任险或意外险,政府主办赛事强制投保。
1. 信息化监管工具
推广电子签到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资源调配和风险预警效率。
2. 线上服务平台
建立多部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简化赛事审批流程。
>提示:2023年新规强化了对群众性赛事的标准化管理,尤其高风险活动需严格对照目录履行程序;具体操作可查阅《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及《体育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